凯发国际娱乐官网

西昌航天通信人的“北斗”故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2-07

  2023年5月1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六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该中心继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之后,时隔三年,再次发射北斗系列卫星。

  北斗星座闪耀,奋斗书写辉煌。从2000年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到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从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再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六颗卫星成功发射……一代代西昌航天人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创造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服务全球的中国奇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通信站,有这样一支通信团队,他们把青春融入祖国的星座,二十载燃情追梦,银线电波织天网;二十载不懈奋斗,成功胜战保畅通,他们甘居幕后、默默奉献,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创造了全战全胜的骄人战绩。

  10年前,19岁的王玲来到该中心西昌通信站线年间,她与北斗共同成长。初到岗位,需要背记4000多个电话号码、繁杂的代号和代码,以及500多句日常勤务用语、上百条话务工作规章制度,王玲不禁在心里发问,我能行吗?

  “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更要在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岗位负责人不厌其烦的开导,让王玲坚定了克服万难的信心。

  机台虽小,却号令千军万马;岗位平凡,却连着航天事业。为了强化“脑、耳、口、手”四功,王玲和新同志们一起主动加压加量。每天早上6点起床,对着镜子练习普通话发音和微笑服务;利用上午的记忆黄金期,通过“联想法”“循环法”等训练法,把4000多个枯燥繁杂的号码编成顺口溜、唱成歌词反复记忆;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在小臂上绑上沙袋练习打字,纤纤十指磨出了血泡也不放弃。通过夜以继日的训练,她们完全褪去了小女生身上的骄娇二气。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多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15年初,王玲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工号。

  首次独立上岗后,王玲保障的第一发任务就是搭载着北斗二号组网卫星“远征一号”上面级首飞任务。而首次发射上面级意味着指挥模式全新盐雾试验、技术状态全新、测试流程全新、人员岗位全新、时间节点特别紧。

  当“首次”遇到“首次”,话务台转接的话务量陡然增加,在卫星和上面级对接、合整流罩的四天里,王玲和岗位人员每天转接电线多次,均做到零失误、零差错。

  在此后的10年间,王玲作为线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统计在册的接转量达到了惊人的8万次。

  “三尺机台就是舞台、岗位虽小责任重大”。在王玲成长为岗位骨干后,先后参与编写任务文书10余份,帮助单位培养了10余批优秀的线多名业务骨干,所在岗位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巾帼文明岗”,三尺机台绽放铿锵玫瑰,像王玲这样的航天通信人还有很多,她们在各自岗位上践行着“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铮铮誓言,每一次火箭腾飞的背后,都始终映照着他们的初心使命。

  川西大凉山腹地山高谷深,一行5人背着沉甸甸的工具,趟过安宁河,走向大山深处。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郑邦国目光如炬,专注中透着锐利,不单单针对复杂的山路,更要看清悬挂在线杆上的一条条线缆。

  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通信站线路维护岗位的骨干,郑邦国的使命,就是负责巡护、抢修发射场区到各系统、各岗位、总计1000余公里的通信数据传输线年,中国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建设,也正是这年冬天,郑邦国放下木工刨,走出北川大山,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初到单位,面对雄伟的塔架、高耸的火箭,他感到无比震撼,豁然明白自己的人生坐标应该在这里定位,生命的火花也应该在这里闪耀!

  来到中心西昌通信站不久,郑邦国就被分配到了线路维护岗位,这是中心为数不多,要常年在外奔波、风餐露宿的岗位之一。巡线多条道路,大部分路线通不了车,只能靠双脚走。

  青春的基调就是航天,生活的全部也是航天,郑邦国无论刮风下雨、烈日严寒,始终坚守在航天发射通信保障一线,巡线路上踩穿了一双双鞋子、戴旧了一顶顶草帽、磨破了一双双手套,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履行着一名航天通信人的神圣职责。

  在线路维护工作中,惊险也时常打破深山的宁静。2018年7月,西昌特大暴雨,中心的一条主干光缆被洪水冲断。几天后就是北斗三号卫星组网的一次重要发射任务,郑邦国深夜带队奔赴故障点。检测断点位置,清理线路泥沙,开展接续作业,测试接续效果……几个小时的连续冒雨作业,让大家泡在泥水里的脚失去了知觉,全身也因寒冷而变得僵硬。凌晨4点钟,线缆终于顺利抢通。分不清泪水、汗水还是雨水,郑邦国和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郑邦国,只是活跃在线路维护一线年来,他们甘当无名英雄、矢志航天,抢通线余次,累计徒步巡线余万公里,相当于经历了5次长征。在“长征”一词命名地发射“长征”系列火箭,运送中国北斗踏上经略太空的新长征,这份历史的传承激励着航天通信人用生命守护星间链路,将中国航天的“长征”延伸至深邃无垠的太空。

  在该中心西昌通信站,老一辈科技骨干宝刀未老,新一代科技人员茁壮成长,中青年新生力量勇挑重担、接力传承。光传输岗位上,技术骨干何清泉正守在设备旁,时时了解各方向通信链路的状态。为了确保任务指挥信息高效畅通,他一刻不敢松懈,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2019年,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组网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年初,北斗三号系统的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蓄势待发。在此之前,43颗北斗卫星已经巡弋太空,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距离全球组网,仅差一步之遥。

  何清泉就是在这个关键当口,投身到北斗建设事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通信人。

  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就是生命。通信系统涉及近20个岗位,延伸到中心每个角落,庞大复杂的架构决定了稍有不慎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何清泉所在的光传输岗位,又是中心通信的枢纽,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池。

  一到岗位,何清泉就系统学习通信领域主流技术和前沿学科知识,努力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又积极向老同志求教岗位设备原理,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风动螺丝起子,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岗位负责人。

  “视畅通如生命,精益求精”是西昌通信站敬业精神的内核,何清泉正是秉持一丝不苟的责任意识,在历次北斗任务执行期间,把机房当战场、把岗位当战位、把值勤当战斗,累计值班值勤500余天,处理传输线余次,开通、调整各类通信线余条,承压作战、连续作战、长期作战,犹如一颗螺丝钉紧紧地铆在自己的岗位上。

  “航天发射是大事,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吧。”儿子刚出生还未满月,何清泉还在为发射任务而忙碌,妻子的来电给予了他极大的宽慰。

  航天发射千人一杆枪,万人一枚箭。火箭壮丽腾飞的背后,不仅有航天人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也凝结着他们背后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功劳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2003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这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正在读大学的李朝阳知道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一年后,李朝阳从大学毕业,他放弃了种种选择与诱惑,决定将个人的事业和追求融入国家的航天事业,不远千里从祖国西北来到位于川西高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通信站,干起了中心网络运维工作。

  从2007年到2023年,李朝阳全程参与了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的建设。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17年时间,北斗系统实现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强度。卫星密集发射、系统快速建成的背后,是相关技术上的密集创新和系统功能上的不断迭代升级。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这是北斗人应对各种挑战的主动选择。李朝阳至今还不能忘记,刚到单位不久时那次故障处置。那时正处于某任务联调前,承载任务信息的网络陷入全网瘫痪状态,看到若干个告警信息灯不停闪烁刚毅酒壶,大家忙成一团。但科室的高级工程师却镇定自若,分析故障、部署设备、安装软件、查找原因、重置参数……一系列操作下来,很快就将故障排除。

  凭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李朝阳开始学以致用,大胆对单位现有应用进行升级改造。他创造性的将某开源软件应用到中心网络监控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这个软件有很多缺陷。

  有多少次失败,就有多少次站起。10个月后,问题得到解决。李朝阳用10个月时间,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学习程序编写方法,硬生生将自己磨练为编程高手。最终重新编写操作管理界面,改造形成了适合中心网络使用的监控系统。

  创新永无止境。在这之后,他又着手学习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流量分析统计系统”、“IP网辅助决策系统”凯发国际娱乐官网、“通信接口机软件”……一条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被李朝阳靠着自主创新踏平坎坷,成为大道。他带领团队开发的《网络通信综合指挥显示系统》获得创客大赛第二名,他本人也入选上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库,带领团队向着新的科技高峰攀登。

  在此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中,无人值守运维系统、光缆在线监测系统、网络流量监控系统、一体化指显系统……一项项团队科研成果在实战中大显神通,为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坚强通信保障。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北斗的建设不会止步,中国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也不会停歇。未来,西昌航天通信人将牢记嘱托、激情奋进,在建设航天强国道路上再立新功!